0%

两部电影:《一秒钟》与《半个喜剧》

有剧透。

这部电影的宣传点是怀旧。我这个年代的人,小时候村里放电影是和过年一样的节日,全村人为之疯狂。片中放映员说如果放映机不停能看一整夜并不夸张。但对这部电影来说,电影只是媒介,被时代巨轮无情碾压的小人物的悲惨才是主题。不过这个主题不是正能量的,是不被提倡鼓励的,有时甚至是不被允许的,当然也是不能宣传的。

片中角色都与电影有关,却又完全谈不上喜欢电影:逃犯是为了在电影中看到女儿,刘闺女是为了偷电影胶片做灯罩,放映员只是将电影作为一份光鲜的职业,面目模糊的群众才是电影的最大狂热者。

听说为了过审,剪掉了逃犯女儿被运粮车轧死的情节。有个这个设定,逃犯疯狂地要看到电影简报的动机就成立了。其他不知还做了怎样的妥协,至少落实政策后人物的新衣服和刘闺女家的焕然一新也太生硬刻意了。换个角度看,就像样板戏及其产生的环境,被阉割篡改的电影和所处的时代反倒共同构成了一件艺术品。

逃犯和八年未见的已死的女儿的父女情是故事的主线。还有一条隐含的父女情故事线,即孤儿刘闺女对父亲的思念。与这二者相对照的还有一对父女情——片中片《英雄儿女》中王文清与王芳。以下是《英雄儿女》的部分情节:

『王成犧牲後,志願軍開展向王成學習的運動。王文清認出王芳就是自己的親生女兒,但沒有立即與她相認,而是幫助她完成歌頌王成的創作任務,並鼓勵她以實際行動向王成學習。後來,王芳在陣地上演出時為掩護炊事員而負傷,也成了英雄。一家當地朝鮮人在美國空軍的轟炸下渡過冰河,使王芳獲救。一個月後,王復標赴朝慰問,將王文清是她的生父的事情告訴王芳,父女團圓。』

王芳与父亲王文清团圆的一幕,捆在地上的逃犯、刘闺女,和刘干事等革命群众一起看得泪流满面。革命群众是被崇高革命精神的父女感动,刘闺女是想起自己的父亲,逃犯是想起自己的女儿。逃犯的14岁女儿,正是为了洗刷坏分子父亲的污点,向榜样、英雄学习,在粮店跟大人争着扛粮食(结果可能被粮车轧死)。说起粮食,《英雄儿女》无疑是精神食粮,逃犯女儿是在粮店……肯定是我想多了。

这部电影不完美,却能感觉到制作者的真诚和努力。宏大叙事彪炳史册,小人物被历史巨轮无情碾过,无人问津,像那两格胶片被黄沙掩埋。

这部开心麻花出品的电影,有点像印度讽刺喜剧电影:轻松背后,揭示沉重的社会现实。当然只是点到为止,毕竟有些话题——像自由迁徙、平等教育——是不能触碰的。

这样片名『半个喜剧』就有了两种解释:孙同和郑多多的爱情结果一个是悲剧一个是喜剧;孙同因为莫墨获得北京户口是喜剧,而其余的外省青年则继续面临教育不平等的悲惨命运。

影片剧情设计得相当扎实。孙同是外省青年,和郑多多是大学同学,却因复课3年比郑多多大3岁。故事背后的信息呼之欲出:孙同来自高考压力大的某省份,复课3年才得以与北京青年郑多多上同一所北京的大学。孙同妈妈为什么逼着孙同拿到北京户口?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改变孙同下一代的命运。

孙同所在公司的信息量也很大:郑多多的父亲是公司领导,郑因为其父亲在公司呼风唤雨,孙同部门经理也因孙同与郑多多的同学关系而拼命讨好孙同……这种公司不明显是特色央企吗?

演员角色的完成度也相当高。尤其任素汐饰演的莫墨,一个直爽正直的北京大妞。莫墨在片中一句话『不对就是不对,我就要说』,让我想到《后会无期》里那句油腻恶臭的对白『小孩子才讲对错,成年人只看利益』,境界高下立判。